来自的小说《沿着瞭台》
今天谈谈我看到被禁止,前几天刷推看到中国央视前主播柴静多年前出版的自传体作品《看见》,据报在中国多个销售平台被下架停售。《看见》曾在各书店热销,更一度成为许多学校语文课的推荐书目。有网民认为,“书没有问题,是人变得敏感了”。我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次媒体人自述式的回应,更像是一场关于真相、责任和言论自由的公开课。柴静那句“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不仅震撼了我,也唤醒了对新闻、人性与时代的深层反思。
之后我在油管上看到了柴静发布的最新的视屏《柴静回应《看见》被禁: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我找到了西安书店的所有联系方式挨个打电话询问是否还有《看见》这本书得到的统一回复都是这本书被禁掉了不允许买了,不死心的我寄托于二手旧书市场,联系了西安最大的几个二手书店得到的统一回复也是被禁止掉了没有买的了,但是我还是不死心出发打车去兴善寺去碰碰运气然而到了之后一排二手书老板都说没有这本书被禁止掉了没有办法买了,其中一个老板告诉我如果是被上面要求禁止掉了,那么一定这本书有什么地方是说对了并且是说到了某些痛处所以才会被禁止。后续添加了老板的微信买了两本王朔文集和三毛的书信集败兴而归。其实中文互联网让一个人销声匿迹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的一切都消失的干干净净。
《看见》的意义:不仅是纪录,更是呐喊
可以基本的分为以下几大类:
重大社会事件报道回顾
-
如非典、汶川地震、矿难、艾滋村等,这些事件中她不仅记录事实,更试图理解人性的复杂。
对体制与权力的思考
-
她在采访官员、调查制度漏洞的过程中,对新闻职业的边界与责任有深度反思。
对“人”的深入刻画
-
无论是艾滋病村的村民、山西黑煤矿的矿工,还是“最悲伤母亲”,柴静始终努力还原他们的尊严与苦难。
她自己的成长与挣扎
-
她坦率讲述作为女性记者的心理压力、家庭背景对她的影响、面对权力时的胆怯与突破。
其中有一章的内容叫《她认了》故事梗概:柴静采访的是一位遭受丈夫长期家庭暴力的女性。在法庭上,这名女性面对法官时,被问到“打过你吗?”她沉默许久,轻声说了句:“我认了。”在柴静的笔下,一个经历了多年家暴的女人,在法庭上对“是否被打”沉默良久后说出“我认了”。那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声妥协。
柴静没有用愤怒的字眼,而是以极其克制的叙述还原了这场人性与制度的拉锯战。她写到:
“不是她不想反抗,而是她知道,反抗可能带来更深的黑暗。”
这让我想到,许多看似“沉默”的人,其实正在经历撕心裂肺的挣扎。我们不能用“为什么不报警”“你应该离开”这种视角去审视她们。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她们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为什么施暴者可以如此有恃无恐? 读完之后后劲很大也是这之后司法机关颁布了相关对于家庭暴力了的法案但是现在来看好像是前进了一天,人们会通过短视屏的新式来向大众发出曝光和求助,但是呢些在偏远地方甚至没有智能手机的地方这些人会怎么样呢?就像书中的原话: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妹,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 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红的眼睛”睁开,人的脸也许在背后挣扎闪了一下,没有来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涡里沉下去了,暴力一瞬间反噬其身。
还有非典、汶川地震、矿难、艾滋村、同性恋 这些标题现在在各个社交媒体上都是被屏蔽的关键词,同时关于这些事情的新闻简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被禁止的,但是被禁止的一定是没有发生过的吗?并不是 就像同性恋柴静采访了几位同性恋者,没有戏剧化他们的经历,也没有标签化他们的身份。她只是安静地倾听,然后让这些声音自然呈现。
有一个男孩说他“怕妈妈知道”,不是怕被责怪,而是怕她伤心。柴静写道:
“他不是一个不勇敢的人,他只是太爱他的父母。”
在这本书里,同性恋者不再是“议题”,而是真实生活中的人。他们会说谎、会妥协、也会挣扎。他们不是“英雄”,只是试图活出真我的普通人。
柴静没有批判、没有煽情,只是让我们看见:所谓“边缘群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当饥渴都解决不了,又何谈精神上的诗意?归根结底,没有一个宽容的制度可以海纳五光十色的生存状态。让人自由地爱吧,愈自由愈纯洁。”“二〇〇一年,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再将同性恋者统称为精神病人,但“同性恋”还是被归于“性心理障碍”条目下,所以好在这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去发展,我不能去说什么是好什么不是好的,但是我可能不理解但是我尊重。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种信仰式的坚守
柴静在视频中强调:“我们不去判断谁对谁错,但我们应该看见。”这句话击中了我。她并没有选择激进的抗议或情绪化的反击,而是用事实讲述故事,以情感触动人心。她相信,哪怕声音微弱,只要真实,就能产生影响。
这是一种极大的职业理性与情感交融。在快速消费的信息时代,柴静提醒我们要慢下来,看清每一个细节,倾听每一个声音。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不是一种“发声”的勇气,而是一种对“聆听”的尊重。
我们能做什么?让真实持续发生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内容下架,但我们可以选择记住它,传播它。在今天这个“信息茧房”越织越密的年代,保持独立思考、持续关注社会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敢。
柴静的《看见》,让我想起一句话:“沉默是一种罪过,而真实是一种勇敢。”我们或许不是媒体人,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见证者。我们需要更多“看见”的勇气,更少“视而不见”的麻木。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真实并不是锋利的武器,而是一盏照亮黑暗的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那灯火的守望者。
愿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依然选择“看见”。这本书让我开始主动思考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宣传,受益良多,感激不尽,其次再想想什么叫做人?就是一个人面对别人的痛苦,做不到无动于衷。接下来再谈谈另外一个人我唯一喜欢的歌手。
关于逼哥我知道的不多
在中国当代民谣史上,如果要列出一个“不可回避”的名字,那一定是李志。他的声音嘶哑、歌词犀利、情绪浓烈,既有个体的孤独,也有时代的疼痛。他唱《广场》,唱《梵高先生》,唱《关于郑州的记忆》……那些旋律曾穿越无数耳机和酒馆的角落,如今却几乎被“消音”般从主流平台上抹去。
关于李志我也是在初中的时候听他的歌也就是说我青春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听李志,当然现在我已经27了睡不着的夜晚我还会在网盘听听这些老歌,上大学的时候跨年呢天准时守在网易云音乐看李志的跨年演唱会,呢天好像因为付费人数太多最后好像全部免费了,我大学创业的公司名称受影响名称也是叁叁肆新媒体文化有限公司,时至今日他依然影响着我。
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志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的态度。
微博兴起之初,他表现得像个公共知识分子,频频对看不惯的事情发言,义愤填膺,口吐脏字,因而与不少人发生了冲突。
他在微博写了一篇文章《骂人和常识》,里面有一个选项,问:
“好妹妹的音乐是垃圾”这句话,是骂人还是观点?
这引起了轰炸性的评论,一群好妹妹乐队的粉丝奔过来骂他。
评论中,也有人问他当时正红的民谣歌手马頔怎么样。当时他没听过马頔的歌,回去就听了几首,然后在微博上说,很垃。下面又是一堆骂声。
“逼哥”这个称呼又多了一层含义:撕逼。
李志(1978年11月13日—),中国大陆男歌手,旗下的音乐厂牌音乐人,现居。李志是中国当代民谣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大陆独立音乐圈内知名度较高的音乐人。自2019年4月12日起,李志停止活动,其音乐作品在中国大陆各音乐流媒体平台被陆续下架,其个人微博等社交媒体帐号相继被注销,因长期无法正常演出,李志乐队于2021年中旬暂时解散。后来我到了南京也去了传说中的1701 可惜的是一次都没有碰见。他的代表作《广场》《天空之城》《梵高先生》等,不只是情绪的倾泻,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凝视。他的歌词敢言、敢怒,但从不煽情。他说:“这个时代有太多谎言,我选择唱真话。”可是你知道吧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后果往往很惨痛。2019年4月12日,李志的微博突然停更。随后,他的音乐在网易云、QQ音乐、虾米音乐等平台陆续下架,社交账号也被全部注销。李志被“消失”,没有官方说法,也没有媒体解释。他没有被明文禁止,却被有效“归零”。2021年,李志乐队因演出无望而宣布暂时解散。我印象最深刻的叁叁肆巡演计划因为有我的家乡平凉,在我们这个小城市以前是没有一个像样的livehouse的跟别提乐队演出什么的,关于乐队演出这块是非常非常贫瘠的所以非常感谢即使没有演出但是享受这种现场音乐的文化和氛围深深的埋在了我的心里。所以以至于后来我认识朋友会问一句你听李志吗?如果听那我们就是好朋友。对于很多听众而言,李志不仅仅是一个歌手,更是一个时代里少有的“发声者”。他敢于在作品中表达不安与愤怒,也正因如此,他的沉默显得格外刺耳。在一个“谨慎发言”的时代,李志的缺席,既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整个独立音乐生态的伤口。现在偶尔会在即刻或者微博上找找他发过的帖子熟悉的繁体字熟悉的装逼,一言不合就开喷,睡不着的晚上习惯性刷着微博期待着逼哥夜话环节哈哈。关于南京我想到的只有李志 所以我去了但是始终的遗憾是欠李志一张现场门票,应该会有那天吧我能够亲自去看看,去站在台下享受现场的音乐跟着旋律扭动唱出那些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歌曲这就够了。
(Has Man a Future)
(In Love with Nanjing)
(The Forbidden Game)
(108 Keywords)
关于叁叁肆:
叁叁肆是一个十二年的计划 它演不完也没有关系
叁叁肆计划是李志的一次超大规模巡演,历时十二年的时间,将走过全国三百三十四个城市,故名叁叁肆计划。
巡演的每一站,李志团队都会自带设备,保证演出质量。
李志曾表示,叁叁肆计划将致力于提高全国人民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之所以将巡演的城市遍布全国三百多坐城市,就是为了能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高质量的现场音乐。
李志,中国著名歌手兼词曲创作人。李志的乐队成员分别是:吉他赵永庆、吉他周亮、吉他袁铮、贝斯张雯、键盘李天雄、鼓魏星、打击乐陈帅文、口琴陈岍、和声阿玛妮、和声朱格乐、和声张怡然、灯光师早川绫子。李志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靠着自己和团队的力量独立运营,被认为是中国独立音乐行业的标杆性人物。
2009年起,李志连续多年举办跨年演出,创立现象级演出品牌“李志跨年”。2015年,李志开启全国场馆级别巡演。并于2016年,将规模升级为万人场馆级别的大型跨年音乐会,约1万张门票几分钟售罄,成为目前中国最难买到演唱会门票的艺人之一,同时创造中国独立音乐人进入大型场馆演出的纪录。李志和他的乐队凭借超高水准的现场演绎,不断刷新乐迷在音乐现场的体验上限。
2017年,李志开始为期12年的“叁叁肆”计划——覆盖中国334个地级市的巡演,该项目旨在为地方青年带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号。2018年,李志与太合音乐集团旗下的麦田音乐厂牌达成合作。
截至目前,李志共发行9张录音室专辑,举办超过1000场演出。
《黄昏》中唱到:他庞大的身躯压垮了多少初生的纯良,他曾有的灵魂矗立在远方冷漠地观望,他费力塑造的繁华成为装扮阴暗面的假象,他毁掉的美好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了疯狂,你终其一生想找到理由去热爱脚下的土地,他为其定义的伟大,对你有什么意义……
那么最后提出一个疑问?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的答案是:等通知
写于:2025.6.15
发表回复